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引导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团结奋进新征程,汇聚贡献银发力量,离退休党委组织开展“赞辉煌成就·聚银发力量”主题征文活动。广大老同志踊跃参与、积极投稿,在作品中深情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热情讴歌国家和学校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生动讲述青春岁月的奋斗故事以及晚年生活的幸福故事,有赞颂、有思考、有感悟、有展望,汇聚和传递了助力党和国家事业及学校卓越发展的精神力量。现将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无机化学》教材编写初忆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退休教授 迟玉兰 86岁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退休教授 辛 剑 82岁
人生美好的回忆,令人心情愉悦,并给人以力量。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大连理工大学建校75周年之际,与大家分享一段关于编写《无机化学》教材 (初版)的回忆。
(一) 概况
自1978年《无机化学》(初版)出版以来,至今已有四十六个春秋。1977年,在袁万钟教授带领下,编写出版了《无机化学》(初版,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那时,高教出版社尚未独立出来)。接着出版了《无机化学》第二版、第三版……第六版及与其配套的教材,即
① 《无机化学实验》(第一版,1993年,高教出版社)和第二、三、四版;
② 配套的辅助教材:
《无机化学教学笔谈》(袁万钟、隋亮编,高教出版社)、《无机化学解疑与思考》《无机化学解题指导》《无机化学释疑与习题解析》《无机化学(第六版)精要与习题解析》等(这些配套教材多为高教出版社出版,也有我校出版社出版)。
《无机化学》教材使用面很广,发行量很大。不仅有众多工科院校,还有不少师范院校……仅第二版教材的使用,就有上百所院校,并受到肯定与好评。1987年,《无机化学》(第二版)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1998年,《无机化学》(第三版)获教育部科技进步教材一等奖。
(二) 领命
编写《无机化学》(初版)领命于国家教委 (当时的教育部)下达的任务。曾记得,1977年国庆节期间,化工系党总支书记吕昌发同志通知袁万钟老师准备去北京开会。1977年10月末,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我校人员是教务处长雷天岳和袁老师等三人。袁老师就是在这次会上接受了编写高校工科《无机化学》教材的任务。
为何这项任务会交给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我们并未看到相关文件,也未得到明确的解释。然而,不难联想到,这与袁老师个人和“普化无机教研室”的工作,长期以来在全国的影响是有关联的。
早在建国初期,我国高校并没有自己的大一化学教材。50年代初,有北大张青莲教授等翻译的苏联B. B.湟克拉索夫的《普通化学教程》和哈工大殷恭宽等翻译的格林卡的《普通化学》作为教学参考书。1956年,高等教育部组织编写了《普通化学》(初稿),袁万钟老师是参编者之一。1961年,又组织编写工科《无机化学》教材。当时在普化无机教研室的王晋华老师也是参编者之一。还有,1972年,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入校前,我校编写的《化学》(学生补课用)教材,为省内外13所院校所用。或许正是这些人这些工作所打下的基础和产生的影响,才会使接受编写《无机化学》(初版)这一任务成为现实。
(三) 诞生
《无机化学》(初版)问世,在我们的心中就如同新生儿的诞生,给教研室的发展增添了活力,给参与者的人生注入了动力。
编写《无机化学》(初版)规定的时间非常紧,要求在1978年3月15日前交稿。交稿前,必须按规定程序组织全国重点工科院校专家参加“教材编写会议”和“教材审稿会”。要给出版社留出编辑加工、三校书稿、排版印刷和发行时间,并保证9月开学教材到校。
这一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最后又是怎样做到的呢?
先从1977年11月的杭州会议说起。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华南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工业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我方人员有袁万钟、马登勇和韩凤娟三位老师。会议深入讨论了我方提出的《无机化学》教材编写大纲,并予以通过。
会后,就开始了紧张的教材编写工作。
初稿完成之后,于1978年春节期间(大约是那年的元宵节前后),召开了教材审稿会,到会的有北京工业学院等8所院校(见初版教材前言)。
会后,又经过了二十天的修改加工,最终于3月l5日定稿、交稿。在前后一百天的紧张、劳累的努力中,有哪些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呢?
顾全大局 完成任务
当时教研室不仅有编写教材的任务,还有很重的教学任务。袁老师与大家商量之后,做出了全面安排:抽出六人全力编写教材:其余五、六位老师承担教学任务。刘国毅老师主动讲两个大班的课,每周要上四次大课、答疑、批改作业。邱蔚华老师原本在家养病也承担了编写《镧系 锕系》一章的任务。面对教研室的安排,大家没有任何异意,而且不计个人得失,克服了各自的实际困难。“顾全大局、努力完成任务”是大家的共同心声,也是实践的遵循。
教材的编写是在教研室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积累基础上完成的,并借鉴了以往的讲义等资料。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全室每个人都为其做了许多工作。正如教材第二版的前言中所写:“在本书的编写与修订过程中,教研室全体同志曾普遍阅读书稿,多次试用,提出修改意见。有些同志参加验算习题,整理书稿或核对校样的工作。因此本书实为全教研室集体劳动的成果。”
由此,《无机化学》初版的署名是“大连工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编”,就顺理成章了。
精益求精 苦中有乐
在袁老师的带领下,马登勇老师对教材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对元素化学部分,他做了很多工作,把自己查到的资料全部无私交给年轻的同志,进而使教材中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的内容和编写风格浑然一体。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老教师们治学严谨的作风深深影响着年轻人,他们言传身教,年轻人虚心学习。从精选教材内容、表述的准确、用语通顺等多方面严格要求,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逗号、分号、句号都要经过斟酌。
由于时间紧迫,又要做到精益求精,就必须下苦功夫。平时没有休息日毋需多说,连春节大年初一就只休息了半天,另一半天,编者在教研室开会讨论书稿的收尾问题,为元宵节将要召开的审稿会做准备。就是在大年初一“下班”后,下楼时,袁老师青光眼病发作,看不清台阶。自此他的眼病渐渐加重,看东西很困难,基本上依靠他人念稿。编写初版时,刘国毅老师就经常给袁老师念书稿,帮他完成统稿工作。袁老师的作为鞭策和激励着大家,不辞劳苦、高标准完成任务。
接下来,审稿会圆满结束。最后定稿也顺利完成,3月15日按时交出40多万字的全稿。编写《无机化学》(初版)的任务胜利完成。长舒一口气,深感苦中有乐,值了!
领导支持 急民所急
在初版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化工系党总支吕昌发同志亲力亲为,为初版教材做出了贡献:
亲自给我们安排教研室房间。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基础课教师下专业,市内没有无机化学教研室的房间。1977年,我们刚刚回归在一起,还没有落脚点。在接到编写教材任务时,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了。吕书记经过一番努力,把屈伯川院长等院领导的市内办公室暂借给我们,解了燃眉之急。
为了保证老师们编写教材的时间,特许我们可以不参加听报告等政治学习活动。要知道那时很重视政治学习,时事报告比较多。他的这种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今人敬佩。
由于人手少,教研室无力筹办元宵节期间的审稿会,又是吕书记从有机化学教研室借调王崇环老师来专职筹办审稿会。会议在黑石礁宾馆召开,会议所用的肉、鱼、油等必须用票才能买到,而这些“票”必须有大连市政府的批条才能拿到。这些事无巨细的工作他都亲自过问。吕昌发同志,是一位工人出身的亲民好干部。
在这里,向所有曾支持和帮助过编写《无机化学》(初版)的领导和老师致以诚挚谢意!
(四)寄语
时光茬冉,岁月如梭,韶华不负,未来可期。自1978年以来,无机化学教研室的老师们一直努力于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接连出版了工科《无机化学》1-6版教材及其配套教材。这是工科无机化学教材史上前所未有的,是各时期各时段无机化学人接续团结奋斗的成果。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紧跟时代步伐,又取得了可喜成果:该教材列入“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2年被高教出版社确定为百门精品教材建设的精品项目。同时,以该书为教材我校所开设的无机化学课程,于200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进入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无机化学的同行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形态的教材,如《无机化学电子教案》和相应的教学网站等。
展望未来,信心满满。相信“无机化学”能走得更稳、跑得更快、跳得更远、飞得更高,以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