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响应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号召,我告别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来到云南滇西大支教。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这里,我的答案很简单:四十多年教学生涯让我深深扎根于讲台,它承载着我无法割舍的生命价值。这些经验若不能继续传递,便是一种浪费,若能用来点亮西部地区孩子的心灵,才是对教育生涯最好的圆满。

匠心筑梦育新苗
当我真正走进滇西大的教室,面对来自山区的学生,看到他们清澈又带着迷茫的眼神时,这份“不舍”悄然沉淀为一种沉重的“责任”。我意识到,横亘在东西部之间的不仅是山川河流,更是知识与视野的鸿沟。我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延续我的教育生涯,更是作为一名老教师,为夯实中国教育最基础的底座尽一份心力。

这份心力,倾注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教授的课程是《计算机基础》,这里的学生基础普遍薄弱,许多计算机操作必须从零教起。我深知,越是起点低,越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所以采取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地把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比喻;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中播下信念的种子。我常常告诉他们:“我们的条件或许有限,但志气不能短。学好计算机,就是握紧数字时代的通行证。拥抱更广阔的世界!”我渴望点燃的不只是技能,更是他们心底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担当。
搭建校企合作 实战出成绩
初讲课时,令我惊讶的是,这样一门强调实践的课程,竟仍采用纸质考试。这如何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呢?我下定决心推动改变,借助在大连理工大学积累的资源,我主动联系合作企业,反复沟通困难与需求,最终成功推动企业与学校合作,为滇西大捐赠了无纸化考试系统。当期末考试首次实现全程无纸化时,我心中满是喜悦与欣慰。这套系统不仅提升了考核效率,更传递了公平、严谨的价值观。

有了平台,更需注重“以考促学、以考验学”。当时学校还未获批国家级考点,我便利用新系统,严格按考纲组织模拟考试,细致讲解每步操作和难点痛点。更重要的是,我鼓励学生们在实战中锤炼诚信意识、规范意识和拼搏精神。我组织学生们踊跃报名云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考试结束时,学生们走出考场,脸上洋溢着踏实与自信。当接到成绩单的那一刻,我难掩激动,所有报考学生全部通过!这不仅是一张成绩单,更是我们共同践行“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精神的见证,是孩子们道德素养与专业技能提升的体现,也是对我教育初心的最佳回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四年支教转瞬即逝,我带的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那个夏天,洱海的风格外温柔,而我所收获的“毕业礼”,胜过一切荣誉。
曾经课堂上面带迷茫的孩子们,如今穿着学士服,兴奋地与我分享喜讯:“老师,我考上昆工研究生了!”“老师,我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老师,我评上省级优秀毕业生了!”……
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个曾经课上不敢举手、却总会课后留下提问的女生。她激动地说:“老师,谢谢您!您当年在计算机课上叮嘱我们珍惜时光,掌握一技之长,眼里有远方,脚下才有力量,每一句话我都牢记在心。考研最艰难的时候,就是这些话支撑着我。这份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功劳有您的一半!老师,今天我一定要穿着学士服和您合影!”
她认真地换上学士服,拉我在教室、图书馆、校名石前留下了一张张合影。镜头中的她笑容灿烂、目光明亮,仿佛大理最晴朗的天空。那一刻我深切感到,所有奔波与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所传授的知识或许终会过时,但那些关于坚持、关于理想、关于做人的嘱托,已如种子般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正是“立德树人”最生动的体现。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支教时光,是我人生中一片绚丽的晚霞。我以余热为火,为西部孩子点亮一盏灯;他们以满天星光般的成就,照亮我的生命。这是一位老教师所能获得的最丰厚的回报,也是最隆重的加冕。银龄虽至,初心未改。我愿永远做那个点灯的人,让师德之光,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