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风采

【“读懂中国”2020年优秀作品】献身教育 捐资助学——采访王富岗老师

发布日期:2023-09-20  点击:

王富岗老师是一位深得后辈敬重的老先生,身为材料学院的学子,一直十分敬仰老先生,此次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老先生的经历,钦佩之情更是油然而生。王富岗教授的成长经历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193779日,“七七事变”第三天,王富岗在辽宁省盖州市出生(时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东北地区)。他说:“小学时,喷气式飞机就从头顶飞过,被轰炸的沈阳(奉天)和鞍山也离家乡不远,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我才成了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学时的王富岗教授和全国青年学生一样,在新中国的号召下,努力学习,希望能为早日把祖国建设成繁荣昌盛发达的先进国家而奉献一生。“小时候,三伯父用打火石取火抽烟的情景令人难忘,多少年后,才知道当时美日的航母已经驰骋海洋了。期盼祖国富强的愿望特别强烈。”

   中学毕业后,他没有去首都,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大工。大学时期,他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曾任学生会主席一职。教授坦言,自己大学期间一直都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信条来要求自己和其他学生会成员。

   在大工求学期间,王富岗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其中就包括参与学校主楼建设。“当时条件很苦,原料都靠我们自己手提肩扛,摔跤、受伤也是常事,但我们没人抱怨,一心想要建设学校,遇到困难想办法克服。”也许年轻人看现在的主楼会觉得有些老旧,但王富岗那一代大工人对她有很深的感情,因为她记载了大工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

   回顾自己的大学时代,王富岗教授说:“初来大工时,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与另一同学靠自学制造了一台卷扬机,再加上体力好、能干活,受到了学校的表扬。后来又加上学习成绩好,被选为班长机械系学生会主席,我想是往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面努力了。”借着自己的经历,他告诉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正确路线指引下,把握机遇,为祖国争光。

   执教时期,王富岗教授一直恪守师道。当发现考场作弊现象时,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在工厂查看设备故障时,因担心身处其间的学生的安危,他让工厂继续保持减压状态;他指引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并看清未来发展动态来选择适合的职业,所以教授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下。

   王富岗教授在带研究生的时候对学生充满了喜爱与支持,在学生买不起车票回家的时候,王富岗教授自掏腰包给学生买了车票。他也从不在乎名利,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机会,对学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支持,有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他都主动拿钱让学生接受更好的培养。

   他的学生把他看作父亲,没钱吃饭了就去他家吃饭。曾经有一个国企工厂几近破产,他辛苦又不计回报地帮助了他们,但得知后来这几亿资产的工厂被人以低价购买,据为己有时,他心痛不已。

王富岗教授一直对教育事业满怀深情,对青年人的成长关怀备至。早在十年前过70岁生日时,一些长期接受王富岗教授无偿帮助的企业提出要为老先生提供一笔过寿资金。“我自己真的不需要,但是一想,如果能把这笔资金用在教育上也算是为社会做了一点事。我把想法跟大家一说,他们都十分赞成。”于是在这一年,以学生和企业的捐赠为主,王富岗教授设立了“富岗奖学金”和少数民族励学金,来激励各民族学生团结向上,鼓励青年争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

   201779日,王富岗教授在80岁这一天成立了起始资金150余万元的“富岗教育基金”。提及奖学金设立的初衷,王富岗教授表示,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为社会、为母校再做点事情,“新中国和各级学校培养了我,如今年纪大了,更觉得要回馈社会、回馈母校。设立奖学金第一个出发点就是希望通过这样做,启发儿女和我的学生,人人都应为我们的社会和谐添砖加瓦。”

   王富岗教授的学生任晓民在得知恩师计划设立奖学金时,二话没说、慷慨解囊,“上学时,王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如父亲一般无微不至,现在有机会帮助老师完成心愿,将这份爱延续下去,我义不容辞。”

在谈话期间,教授多次问及有关少数民族学生的问题。他问大家月最低支出和助学金金额等情况。他说他看见好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家境一般甚至清贫,但是他们却很有志气,因此他想通过设立奖学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更多的学生们。

王富岗教授希望当代大学生能勇于承担国家、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能在大学四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工作岗位上,要有敬业精神。对于将来有机会出国留学的同学,王富岗教授叮嘱道:“不仅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同时你们又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大军中的一员,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你们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好自为之。”

王富岗教授戏称:“别人都是学校外,学校,再到学校外,我一进了学校,就没再出去过了。”用他自己简单的话来概括一生就是“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教授”。但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爷爷,与人为善,待人真诚,一辈子都在为材料学院,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


作者: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1806班  徐佳宁    1801班  关琦凡






微信公众号

大连理工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凌工路2号

电话:84708319   传真:84707146   邮编:11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