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岁岁情,志愿你我志愿心。10月13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与爱同行”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情暖夕阳”志愿服务小分队如往年一样为空巢老人带去节日的问候和力所能及的服务,同时也正式开启了本学期的“情暖夕阳”系列志愿服务项目。

“情暖夕阳”长期志愿服务队成立于1996年,由无机9503班发起,照顾我校两位年迈的离休老干部刘澍、张义燊夫妇。在他们之后,每一届的化工一班接下了爱心接力棒并一直坚持至今。18年的坚持,18年的感动,如今“晴暖夕阳”志愿服务队已经将视野扩大,关注更多的离退休老同志,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带去便利与温暖。
18年不变的感动
下午2点,小分队成员带着提前准备的鲜花、饺子以及香蕉、葡萄等水果,来到长期照顾的离休老干部刘澍、张义燊老俩口的家,与两位老人一起过重阳,同行的还有化工1101、1201、1301班的几名同学和建艺学院的4名同学。两位老人对于志愿者的到来很高兴:“每年重阳节你们都肯定会来,都说了不用买东西,能来就代表你们的心意了。”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青协会长梁健也是化工1101班的一员,这已经是他第三个重阳节来到爷爷奶奶家了。


刘澍奶奶是一个开朗健谈的老人,尽管已87岁高龄的她与志愿者聊天时思路也很清晰。她逐个询问志愿者的名字、专业和家乡,并用一个本子将志愿者的信息一一记下来,比较常用的几个会直接写在客厅的白板上,“这些学生的名字和家乡,我都能讲出来”,奶奶自信的说道。“拿到这个本子,我就想到了以前的学生做的事,要是没有他们,我也办不成我的个人画展,很多事都需要他们的帮忙啊,真的很感谢这群孩子。”
奶奶主外,爷爷主内,相得益彰。爷爷主动和志愿者们一起煮饺子,提醒志愿者吃水果……“你们不用换鞋了,今天来的孩子多,拖鞋不够,光着脚容易感冒”,这就是奶奶和爷爷的完美搭配,也难怪两老能相濡以沫这么多年。
大伙儿一起吃着饺子,坐在客厅聊着以前的故事,享受天伦之乐。18年的照顾,老人已经习惯了孩子们的陪伴,有什么要求也不再隐晦:“因为年纪大了,耳朵不好,有人敲门按门铃有时在卧室听不见,需要两个联动式门铃放在卧室”,志愿者们也欣然答应,表示下次看望老人时就带着过来。由于刘澍奶奶眼睛有病,不能长时间看书,奶奶所写的书校对就需要有人帮她一句一句地读,对此青协会长梁健向奶奶保证让志愿者来为奶奶读书。

吃完饺子后,奶奶提出要到小区里走走,志愿者们主动为爷爷奶奶拖地、洗碗,清理屋子。暗蓝色的天际夕阳西下,斑驳的树影躺在块块石头堆成的小道上,奶奶坐着轮椅,志愿者们轮流推着,爷爷脖子上挂着个相机,走在最前面时不时转过身来为奶奶和志愿者们拍张照片,构成一幅静谧而和谐的画面。重阳佳节的意义莫过于此,老有所安、病有所养,而年轻人们也有了敬老爱老的意识。
最后,志愿者们在小区广场边上依次坐下,为爷爷奶奶献上最后一个节目:唱歌。“奶奶喜欢听我们唱歌,她说这样能感受到年轻人的朝气,每次来看望两位老人的时候,奶奶都要叫我们唱歌”,化工1201班的徐松根介绍说。志愿者根据奶奶的要求,合唱的歌曲是《青春舞曲》,奶奶站起来指挥。青春是美丽的,拥有青春的时候要倍加珍惜,当它像鸟儿一样无影踪、不复返的时候,但求无悔,或许这就是奶奶要告诉志愿者们的吧。
重阳佳节,敬老爱老,已成为我国的一个传统。“与爱同行”青年志愿者协会“情暖夕阳”长期志愿服务队就是这样一群一直坚持的可爱的人,他们为广大的大工学子做了好榜样,也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和老师能关注空巢老人,关注离退休老同志,为他们带去一份力所能及的帮助,温暖他人,温暖自己。
亦师亦友的老同志
上午11点,“情暖夕阳”小分队的志愿者们带着他们准备的花束,水果一起前往我校研究生院退休教师刘老师的家。这一户是志愿者在去年9月起开始照料的。刘老师家住文荟小区,因为老伴黎奶奶常年卧病在床,生活不便,中午需要有人把她扶起倚着升降床坐才能吃饭。为帮助刘老师,志愿者主动承担了中午扶黎奶奶的工作,虽然每次时间不长,但他们坚持天天中午都按时到家里帮忙,风雨无阻,直到今年5月刘老师家里请了保姆。虽然老两口不需要志愿者们帮忙了,但志愿者们依然时刻牵挂着二位老人。国庆节和重阳节,志愿者们又到家里看望了老两口。
重阳这天,志愿者们看望卧病在床的奶奶,祝愿她身体早日康复。然后,爷爷亲切地领大家进到客厅,高兴地与志愿者们谈天说地,分享自己的人生阅历,话语中充满对志愿者们的殷殷期盼和真挚的感激之情。道道金色的阳光照进来,年轻的生命同有着深刻阅历的生命在欢声笑语中融合在一起,“突然觉得眼前这个关怀我们学习生活的爷爷就好像是自己的老师,又好像是自己的朋友。”志愿者马维灿说道。
交谈过后,爷爷爱惜地捧起花束,与志愿者们进行了合影。阳光暖暖的照在每个人的身上,热在每个人的心里。这场温暖的探访,就在这张充满笑容的照片中定格。(作者 化1201班 张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