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我怀揣大工人的嘱托,带着“老骥伏枥,志在育人”的赤诚,跨越千里来到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一年时光里,在课堂、实验室、田间地头留下略显忙碌的身影,用大工人的精神与热忱诠释着“退而不休,余热生辉”的担当。
一、课堂内外:做点亮前路的“引路灯”
“建筑抗震不仅是技术,更是守护生命的责任。”在课堂上,我以云南地震灾害频发、灾害巨大的现实案例为开篇,引导学生拆解建筑结构破坏机理,组织学生讨论、优化抗震方案,将防震减灾常见问题分类解析,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将提高防震减灾意识、了解有效的防震减灾技术和方法作为课堂主要教学目标,并将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使学生在深度和广度上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学生认知实习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课堂。我首先调研了当地建筑的建造历史、灾害等情况,在丽江永胜县程海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现场、在丽江古城木府,为学生系统地讲解古建筑的抗震措施和效果,不仅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也意识到抗震设计既要懂得结构,更要了解自然。
毕业季同样有我们银龄教师默默奉献的身影。我作为25届毕业生毕业设计答辩老师,仔细审阅了25份设计方案并参加了毕业答辩,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进行了专业把控。

二、传帮带教:做青年教师的“铺路石”
作为一所成立仅十年的应用型高等院校,许多方面正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其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2024年9月份我在滇西大建筑学院正式任教后,了解询问青年教师的科研意向,牵头成立了“工程防灾减灾科研群”,定期组织学术研讨,分享科研经验和体会,了解青年教师的科研需求。自2024年9月份到达滇西大之后的一年时间里,与青年教师一起组成科研团队,牵头申请多层次、多项科研项目,并于2024年12月和2025年6月分别获批了国家科技部外专项目和大理州科技局创新引导计划共两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科技部外专项目也是滇西大首次获批此类科研项目。目前,正带领团队成员攻克无人机数据采集、震害区划模型搭建等技术难关。这种多层次的帮扶体系,像一粒种子,在滇西的教育土壤里已经生根、发芽。

鉴于滇西大诸多青年教师均为近年刚刚入职的高校毕业生。为尽快了解、掌握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我也时常坐在青年教师的课堂后排,认真记录教学节奏、案例引入方式,并在课后耐心给出具体建议,得到了青年教师的普遍认可。
三、搭建桥梁:做学术交流的“连通器”
为促进滇西大的学科发展和团队建设,拓展国内外影响,我以获批的国家科技部外专项目为纽带,将国际前沿的地震灾害监测技术与滇西本地需求相结合,邀请外方科研团队来滇西大、并将组织滇西大科研团队成员赴外方开展双边学术交流。通过“国际技术本土化+本地需求精准化”的双轮驱动模式,切实提升边疆地区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能力。
同时,我也将作为组委会主席,结合在大连理工大学申请并获批的国家人社部外专局科研项目,邀请“一带一路”沿线5个国家的10余位专家于2025年10月下旬到访滇西大参加“一带一路”防震减灾专题研讨会,并开展学术访问,为青年教师搭建更为直接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其了解国际学术前沿。
此外,为加强滇西大与国内东西部高校的交流,我专门邀请并组织了工作在东部部分高校的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团队到访滇西大,围绕“服务地方特色的专业创建”“人才培养”“促进科研”和“学生就业”等议题开展深度研讨。在创建专业、培养人才、促进科研、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收获了新思路、学习到新方法,为学院与东部地区高校的进一步合作交流搭建了桥梁,也为学院提升科研水平、激发科研热情、推动学科发展走出了重要一步。

总之,在滇西大的整整一年时间里,尽管工作略显忙碌,但也颇有收获,并且点滴付出也得到了滇西大的认可。2024年9月份在滇西大银龄教师欢迎会上代表新入职银龄教师发言;2024年12月代表滇西大赴埃及开展学术交流;2024年12月被评为滇西大优秀银龄教师;2025年9月被评为最美银龄教师。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在大连理工大学工作期间的积累,学校各级领导、同事的帮助和鼓励,特别是同在滇西大支教的各位大工同仁的全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只要还能做事,就一定要做点实事。”这是我来滇西大的初衷,也希望能以这抹温暖而坚定的银龄之光,在边疆教育的热土上继续闪耀。